主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发布时间: 2024-03-28   浏览次数: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抓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提供支撑。近年来,浙江省紧密围绕国家外交和教育改革的大局,坚持把教育对外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统筹、双向提升,奋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

一、深化认识,以全局理念做好开放布局

图片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育领域,开放发展既是国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破解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卡脖子”技术创新等难题,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浙江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2010年就出台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规划——《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7项重点任务、12项具体指标,每年编制《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报》压茬推进。2016年以来,又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对教育对外开放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谋划。2022年,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备忘录》,明确提出“共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进一步吹响了我省教育对外开放的冲锋号,强调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为主线,推进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提档升级”,将质量意识贯穿教育对外开放全过程,高水平、高质量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的浙江范式和浙江经验。


二、高标引育,以一流资源增强开放能级

图片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入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结合自身实际,做好消化吸收,不断提高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

(一)积极引进高水平大学

将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作为破解浙江高等教育发展优质资源不足的突破口,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引育工程”,鼓励高校遵循“高精尖特”优先原则,积极引进全球高水平教育资源,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内生动力。2005年建成全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2014年第二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温州肯恩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随后,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联合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等一批高水平、标志性中外合作办学成果先后落地,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由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签约,汇聚了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势,有效弥补了浙江民航类专门院校的空白。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有2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覆盖专本硕博各个办学层次,数量居全国第二。

▲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一角
(二)做深做实改革试点
2020年开始,以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引进德国企业和院校在华开展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为契机,先后遴选2批13所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与德国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实践“双元制”改革。通过试点,各院校基本构建起了企业和学校“双主体”、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等“四双”特色的双元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2023年,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大力支持下,浙江作为首个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创新改革试验区,探索培育中外合作办学打造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双轮驱动”浙江模式、设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成立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联盟……一系列“组合拳”和“硬措施”初见成效,确保试验区建设“起好步”“开好局”。
(三)全力打造“留学浙江”品牌

2023年,全省高校共有来自179个国家的留学生近3万人。持续深入实施来华留学质量提升工程,自2019年起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增至4000万元/年,成立全国首家“国际学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将国情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启动创建留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持续举办海外高等教育展、推进全国首个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联合培养试点……一项项“实招”带来的是来华留学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多部门协作配合,努力培育来华留学品牌,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省外办、省广电集团,连续16年每年举办一届“梦行浙江”来华留学生系列活动,有效增进了留学生人文交流和民心沟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三、教育出海,以双向流动深化开放内涵

图片
近年来,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积极整合资源,以境外办学、制度型开放、师资交流等为重点,大步伐推动教育出海,提升浙江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一)全链条高质量办好“丝路学院”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走出去”企业众多,对目的地国本土人才需求量大。为解决“走出去”“用工荒”困难,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需求,2016年浙江启动建设“一带一路‘丝路学院’”,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外办合力推进,鼓励高校携手企业“走出去”,帮助企业培养熟悉目的地国国情和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与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服务浙江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0所高校在海外设立39所“丝路学院”,覆盖33个国家,为40余家浙企“出海”培育近万名本土化人才,形成了“企业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的基本模式。通过“丝路学院”建设,我省职业院校通过输出课程、专业标准,讲好职业教育故事,提升职业教育对外输出能力,3所“丝路学院”入选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二)成功创办全国第一所海外中国学校
受外交部和教育部委派,杭州市承担全国首批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工作,克服新冠疫情等多种困难,开始探索海外中国学校办学模式。全国第一所海外中国学校——迪拜中国学校,于2020年9月顺利开学。学校采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浙教版”教材,日常办学由杭州市优质学校托管,目前已有1—8年级在校生525人,有效满足了在阿联酋华人华侨子女接受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家长满意率高达99.6%,成为展示中国基础教育的海外新窗口。2023年3月,迪拜知识与人力发展局(KHDA)在对学校进行第一次等级评估时给予“Good”的最好评价。

▲ 2020年9月1日迪拜中国学校成立,曼苏尔亲王为学校揭牌
(三)全面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力度
为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踪国际前沿科技,提高我省高校骨干教师、科研人员的教学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10年开始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地方合作项目,重点支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后续又新增“浙江省中小学名校长赴新加坡研修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赴德国研修项目”等一系列成班派出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十年累计派出近3000名优秀教师出国留学,省财政资助经费超过1.35亿元。这些项目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四、久久为功,以品牌建设提升开放水平

图片
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合作交流布局,扬优势、促提升,全力打造形式多元、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国际交流品牌项目,不断提升我省教育对外开放的影响力。
(一)致力打造中东欧教育合作交流高地
浙江省教育机构与中东欧国家近100所院校建立了常态校际合作关系,师生交流、学术研讨、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合作形式不断拓展,合作内容持续创新。举办八届中国(宁波)-中东欧教育交流活动,中东欧国家近千名政府、高校嘉宾以及三角地区教育部门、院校代表参会,签署近100项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一带一路”工学院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等一系列高能级合作交流平台。其中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2023年获批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成为全国首个纳入合作框架的职教领域机构。
(二)全力建设友好省州交流示范
坚持深耕友好省州教育合作,与美国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合作深入推进人文交流,开展了STEM课程平移、STEM论坛等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州合作实施“走进西澳-高中英语大赛”等项目,举办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浙江-西澳职业教育联盟,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领域合作。与比利时西弗兰德省合作设立浙江-西弗兰德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两地高校依托平台加快交流步伐。与日本静冈县合作设立多个学生交流项目。与韩国全罗南道合作开展线上青少年交流活动。
(三)创新升级基础教育合作交流品牌

2010年,省教育厅与省外办合作启动“千校结好”项目,旨在推进1000所浙江中小学与海外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关系。截至目前,我省中小学已与海外学校建立近4000对姐妹学校关系,姐妹学校之间开展了冬夏令营、师生交流、学术研讨、合作文体活动等形式丰富的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利用杭州承办第19届亚运会的有利条件,我们启动了“亚运姐妹校”培塑活动,鼓励姐妹学校聚焦亚运主题开展交流。为创新载体,2023年我省开展中小学“十百千”国际(港澳台)交流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培育10个中小学重点交流品牌案例、100个中小学国际交流工作坊、1000个中小学品牌交流案例,全面夯实中小学国际交流基础,提升我省中小学国际影响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五、系统推进,以现代治理健全开放体系

图片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是一项包含理念、任务、制度等的系统性工作,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方式和体系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浙江省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学校协同、社会参与”的教育对外开放现代化治理方式,政府部门从政策、经费、评价监管等方面做好宏观引导,如设立省级引导性资金,支持和激励通过超常规手段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来浙办学;召开高规格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出台包括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在内的23项支持政策;制定《浙江省支持新型高校建设实施细则》,将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纳入新型高校序列,以一事一议、一校一案等方式给予全方位支持,高校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核心窗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科、专业、科研、教学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将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全过程,要求高校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鼓励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外事工作机构,将教育对外开放纳入学校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发展和安全统筹。出台全国第一个外籍教师全链条管理指导意见,发布外籍师生管理“负面清单”。严格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审批、境外课程和外籍教师,确保守稳意识形态阵地。常态化开展涉外安全督查检查、风险排查,切实压实学校主体责任。针对不同时期阶段的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外籍师生禁毒专项行动”“护航亚运行动”等安全专项治理。做好出国(境)人员安全教育引导,落实“一人一策”安全防范指导。

海纳百川,之江潮涌。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自古就流淌着“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基因。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策略、拓宽开放视野、优化开放布局、打响开放品牌、健全开放体系,务实推进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建设,促进开放合作成为浙江教育强省建设的优先要素和关键力量,统筹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大文章,不断谱写浙江教育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作者:舒培冬,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 本文刊登于《教育国际交流》2024年第2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编辑:孙文正
  微信排版:袁月